婴儿枕秃是否意味着缺钙[zt]

从孩子出生后2~3个月起,很多父母都发现头枕部的头发开始稀少。遇到这种现象,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认为这是缺钙的表现。

实例1.

4个月的妞妞健康活泼。出生后,一直是纯母乳喂养,每天喂7~8次。虽然,妞妞出生时的体重只有2.95千克,可是现在已长到了7千克。一切都非常顺利,可就是有一件事令家长有些不安——妞妞头枕部的头发越来越少。家里的亲戚、周围的朋友一致认为是缺钙的表现,应该给孩子补些钙剂。父母没有经验,恐怕给孩子补错了,于是,来到医院征求医生的意见。

经过医生检查,妞妞的生长发育情况完全正常,而且还非常聪明伶俐。当把妞妞放置于平卧位时,她会自己转头追逐声音和玩具,稍一引逗就能翻过身子,变成俯卧位。

实例2.

浩浩刚2个月,出生时头发黝黑浓密,不知为什么,最近开始大量掉头发。父母听朋友们讲,这可能是缺钙的表现。于是,每天都按时给浩浩补钙剂。百天时,爸爸给浩浩剃了个光头,希望他的头发能长得好点。半个月后,头发倒是逐渐长起来了,可是发型出现了怪怪的变化——枕部头发寥寥无几。这下,可把父母急坏了,难道钙剂补充得还不足吗?于是,来到医院希望抽血检查孩子是否缺钙,以及缺钙的严重程度。

经过检查,浩浩的生长发育正常,只是家长诉说小家伙平日非常爱出汗。血液检查也证实血钙水平正常。家长有点迷惑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枕部脱发呢?

为什么会出现枕秃?

几乎每个婴儿从生后2个月开始都会出现脑后、颈上部位头发稀少的现象。只是每个婴儿枕部头发稀少程度不同。严重者枕部几乎见不到头发,医学上称为枕秃。形成枕秃的原因可以这样解释:

1.宝宝入睡时常常出汗,有时甚至大汗淋漓,这样枕头就会被汗液浸湿。孩子也会感到不适,出现身体动作增多,包括左右摇晃头部。这样婴儿头枕部经常与枕头或床面摩擦,头发就会变少。

2.宝宝2个月后开始对外界的声音、图像表现出兴趣。特别是妈妈,不仅声音可以吸引孩子,而且外表也会引起孩子的注意。此阶段,由于孩子只能平躺,要想追逐妈妈,只能通过转头才可达到。这样经常左右转头,枕部的头发受到反复摩擦,就可出现局部脱发。

3.孩子所枕的枕头或平躺的床面较硬,都可对枕部头发产生压迫,其结果也可造成局部头发变少。

小知识:

婴儿为何多汗?

婴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迅速时期,代谢旺盛又活泼好动,出汗本身就比成人多。特别是刚刚入睡时,植物神经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常常会出大汗;当进入深睡阶段,交感神经受到抑制,出汗量就会减少。同时,孩子多汗,也与遗传有关。

解决它并不难

趴着睡觉的婴儿出现枕秃的机会比较少。这样一来,枕秃几乎成了判别婴儿睡眠姿势的标准了。

枕秃虽然令家长担忧,但解决起来却并不难: *耐心等待婴儿逐渐强壮起来,一般6个月后,孩子可以自主翻身、抬头,甚至会坐后,头枕部与床面或枕头摩擦的机会就会减少,头发就会重新长出。

*不要给孩子穿戴和覆盖过多,减少孩子平日出汗,特别是睡觉时出汗。这是减轻枕秃的好方法。

实用小技巧

判断婴儿冷热,摸哪儿?

1.只要触摸婴儿颌下颈部,感觉较暖,就说明给孩子穿戴和覆盖已够。

2.由于婴儿心脏收缩的力量相对成人较弱,正常情况下血液到达四肢末端一手指和脚趾相对较少,就会出现四肢末端稍凉的现象。如果平日四肢末端总是暖热,反而说明给孩子穿戴或覆盖过度。

不要轻易将枕秃与缺钙挂钩

当然,枕秃与缺钙并非没有关系。平日我们担心孩子缺钙,其实就是担心孩子患上佝偻病。很多人都认为缺钙可以引起婴儿患上佝偻病,然而佝偻病的真正原因是婴儿体内缺少维生素D。婴儿体内缺少维生素D会影响婴儿对钙的吸收以及钙在骨骼中的沉积,从而影响骨骼发育。

佝偻病确实较为严重,所幸的是现在发生率正在迅速降低。原因是母亲怀孕前、怀孕期间以及产后哺乳期间的营养状况已大大改善,婴儿生后接受母乳的质量也在大大提高。即使母乳不足,目前也有利于婴儿生长的均衡营养的婴儿配方奶粉、营养米粉等等婴儿食品。充足的营养保证,加上合理的喂养(纯母乳喂养期间应该给婴儿提供维生素D的补充),可摆脱佝偻病等营养性疾病对婴儿的困扰,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

在婴儿营养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排除婴儿存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同时,遇到枕秃等问题,要从良性角度出发。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可以积极向医生请教,千万不要忙于给孩子添加任何额外营养素或药物,避免出现不良后果。如果家长真是担心孩子有缺钙问题,可以到医院进行静脉血的相关检查。但要注意的是,头发和末梢血的检查也非常容易出现检测误差,造成假象。

佝偻病的主要症状

佝偻病多发生于2~3岁前的孩子。初期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如不活泼、爱急躁、睡不安、易惊醒、常多汗。因为多汗,当然就有可能出现枕秃。如果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骨骼的变化。

3~6个月的婴儿

在枕骨、顶骨中央处的骨骼,出现类似乒乓球样的弹性感觉,称为颅骨软化。

8~9个月以上的孩子

*额、顶部对称性的颅骨圆突,称为方颅;

*前囟门过大而且闭合延迟(正常婴儿一般在18个月左右即可闭合);

*牙齿萌出延迟;

*胸廓下部几根肋骨在与肋软骨的交界处有似珠子样的突起——称为肋骨串珠,还有的孩子有肋骨外翻;

*严重者出现鸡胸,以及今后可出现的罗圈腿(O型腿)、X型腿,脊柱可出现后弯、侧弯等。

婴儿听音乐[转]

婴儿听音乐,有两种观点.一是

专家研究表明:音乐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性情,但婴儿如果常听音乐却可能养成沉默孤僻的个性,还会丧失学习语言的能力。

大多数父母以为让婴儿长期倾听音乐,一方面可以安抚婴儿,另一方面可以养成婴儿以后的温和个性,但实际上反而延误了婴儿学习语言的时间。一般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学习语言或说话障碍,原因除疾病、精神异常及意外事件等因素外,就是与上述长期倾听音乐有关。久而久之,婴儿甚至会失去学习语言及说话的兴趣.

家长在给孩子听音乐时,尽可能选择那些嗓声较小的乐曲给孩子听。如配器简单的音乐小品,儿童歌曲或是本身含有较少嗓声的小提琴,钢琴等乐器演奏的乐曲,放送乐曲时,家长应适当控制音量和高低音。由于人的耳内鼓膜的正常振幅是很小的。因此,给孩子听音乐,家长盲目地追求低音也是有害于孩子的。而应根据乐曲的不同高低音加以适当选择。此外,对于孩子听音乐的时间,家长也必须注意合理控制,孩子小,听音乐的时间不能太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及生活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以避免音乐造成孩子的听觉疲劳为原则。

二是:

音乐对0″3岁孩子的智力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音乐能刺激小孩大脑皮层,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及脑功能的发展。人的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的功能主要是语言,计算等,侧重于逻辑思维,由于人类大脑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左脑较右脑更为发达的不平衡结构,因而对于大脑尚未发育完善的0″3岁的孩子来说,以音乐开发孩子的右脑,并使左右脑得以平衡发展,这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更有着特殊的作用。

然而,值得家长注意的是,作为孩子精神乳汁的音乐,如果用之不当,则对孩子不利,如音乐噪声太强,就会损害孩子的听觉,影响孩子的饮食、睡眠等生理活动,以及产生吵闹不安等情绪,甚至造成孩子生理心理上的严重损害。那么怎样给0″3岁孩子听音乐呢?

用音乐开发孩子的智力,家长注意按孩子的音乐心理发展规律给孩子听音乐。孩子出生后,家长可以继续给孩子听胎教音乐或给孩子听一些悦耳动听的音乐,一般新生儿会很快安静下来,5个月婴儿则对音乐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并配合音乐节奏摆动四肢,这就是说,5个月的婴儿已具有初步的音乐记忆力,并对音乐有着初步的感受。家长可对孩子进行有步骤有目的的音乐欣赏了。如让孩子反复听某一音乐,以增强孩子的音乐记忆力,给孩子听摹拟动物或大自然某些音响的音乐,家长可用图书或实物加深孩子对乐曲的感受。

孩子1周岁后就能分辨出两种不同音高,音强的声音。家长可选择音域更宽的乐曲,或有着截然不同的音乐的乐器,演奏乐曲给孩子听,3周岁孩子的思维联想能力开始萌芽,孩子的感情和情绪也发展得更为成熟。这时,家长应更多地给孩子听一些适宜孩子欣赏的儿童乐曲,并运用图书,歌词,或故事等方法帮助孩子理解感受音乐旋律所构成的艺术形象或感情情绪。

0″3岁孩子处于感情发展的关键期,家长的感情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催发剂。给孩子听音乐,听录音机和唱片虽然提供了优美的音乐,但毕竟缺乏孩子所需的感情。因此,有可能的话家长应自己唱歌给孩子听。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的旋律,节奏能给人以动的刺激,而孩子天性好动。这种好动天性是孩子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音乐同孩子好动的天性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给孩子听音乐,家长可有意识地把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同孩子的动作结合起来。如,可用音乐伴奏孩子的说话,画画,玩玩具等活动。

对3岁左右的孩子,家长可让他边听音乐边做动作,以增强孩子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孩子会走路前,家长可以抱着他感受音乐节奏。总之,把音乐同孩子的活动结合起来,对加强孩子的节奏感是十分有益的。音乐和动作相互协调,孩子自会感到情趣横溢。

家长在给孩子听音乐时,尽可能选择那些嗓声较小的乐曲给孩子听。如配器简单的音乐小品,儿童歌曲或是本身含有较少嗓声的小提琴,钢琴等乐器演奏的乐曲,放送乐曲时,家长应适当控制音量和高低音。由于人的耳内鼓膜的正常振幅是很小的。因此,给孩子听音乐,家长盲目地追求低音也是有害于孩子的。而应根据乐曲的不同高低音加以适当选择。此外,对于孩子听音乐的时间,家长也必须注意合理控制,孩子小,听音乐的时间不能太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及生活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以避免音乐造成孩子的听觉疲劳为原则。

音乐是一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绪的艺术。对0″3岁的孩子来说,由于孩子大脑皮层发育的不完整,孩子的兴奋,抑制过程不甚协调。往往容易兴奋,不易抑制。因此,家长给孩子听音乐,要善于用音乐调节孩子的情绪。从而使孩子的兴奋抑制过程获得平衡。

如:早晨起来,孩子尚处于深深的抑制状态,这时应该让孩子听些节奏性强的进行曲,使孩子过渡到兴奋状态,从而精神饱满地开始一天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孩子累了,需要休息了,这时应避免刺激性强的音乐,以免使孩子过度疲劳,而应让孩子听些节奏缓慢的抒情乐曲,或干脆不让孩子听音乐,使孩子的情绪逐渐平静精神获得放松,吃饭时,可让孩子听些轻音乐,这可促进胃酸的分泌,使孩子吃得香,消化吸收更好。然而,过分刺激的音乐明显影响孩子食欲。摇篮曲之类的音乐有利于孩子迅速入睡